在尋根問祖、聯(lián)誼聯(lián)宗、修譜序譜時,很多族人常常因祖根族源問題而陷入困惑,甚至有的家族本來祖宗流傳下來有族譜,而且在譜序中將祖根族源交待得清清楚楚,更有修譜者為避免后世發(fā)生爭議,對一些關(guān)于家族根源的誤傳專一進行了駁正,即便如此,還會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使部分族人不相信祖宗的話,而去相信一些毫無根據(jù)的傳言,在家族內(nèi)部引起爭議,從而影響族人團結(jié)。我想,在祖根族源認定上,是有處理的原則和方法的??偟脑瓌t是,尊重祖宗遺愿,尊重祖宗遺訓(xùn),不做違背祖宗遺訓(xùn)的不肖子孫;尊重大多數(shù)族人意愿,不要為了標(biāo)新立異,和大多數(shù)族人對立。如果大多數(shù)族人都認為族譜的記載在某一點上有問題,也要經(jīng)過詳細考證,在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經(jīng)過絕大多數(shù)族人的認同,再進行糾正。要做到這一點,深入研究祖譜是關(guān)鍵,不要像有的人一樣,連祖譜的序和相關(guān)記載都標(biāo)點得亂七八糟的,連一些最常見、最通俗的地名都搞不清楚,胡亂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還要妄論祖根和族源,這不是遺羞祖宗嗎?對什么問題不懂得不丟人,不懂得胡言亂語才丟人??凳献嫦攘粝铝撕芏嗾滟F的族譜,像湖南新化南八公支系的《康氏族譜》,湖北蘄春康茂才家族《康氏族譜》,江西泰和、奉新、印溪等地的《康氏族譜》,匡改康系的《晉陽泰和合修康氏族譜》,湖南梅山溫塘鎮(zhèn)《康氏族譜》,山東臨沂《康氏族譜》,遼寧鳳城《赫舍里氏康氏族譜》,四川安岳《康氏族譜》,福建永春《康氏族譜》等等。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一直致力于天下康氏族譜的收集收藏,在各地族人的鼎力支持下,研究會成了天下康氏宗譜最大的收藏地,我們對這些珍貴的族譜,無法一一列舉。大多數(shù)的族譜,都有譜序和相關(guān)記述,保留了祖根族源的珍貴資料,我們完全不用舍近求遠,只要把譜序和譜中相關(guān)內(nèi)容讀懂就可以了。譜序中有一丁點兒不懂的地方,就要查找資料,或求教別人,避免造成誤讀誤解。追尋族源時,在具體方法上,一是和同源的族譜系聯(lián)、對比,如南八公支系,族大人眾,留下的家譜又多,如湖南新化譜,是古譜,族眾完全可以對一至八修譜序組織討論,只要讀通譜序,族源就一清二楚,因為一至八修譜不但系統(tǒng)回答了族源問題,而且對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問題一一進行了糾正和清除,對要清除和糾正的問題,后面的譜序中就沒有再提,說明祖上當(dāng)時對問題已形成共識,做出過結(jié)論。二是注意家譜文字中出現(xiàn)的具有標(biāo)志性的詞語,如涉及《康誥》、《酒誥》、《梓材》、“沬之邦”、“沬邦”、“沬之鄉(xiāng)”、“沬鄉(xiāng)”、“妹土”、“沬土”、“沬邑”、“沬地”、“淇水”、“淇澳”、“箓竹”、“衛(wèi)風(fēng)”、“淇衛(wèi)”等字眼的,這些字眼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詩經(jīng)》、《左傳》等古代典籍及其注疏之中,是述說康叔和衛(wèi)國事跡的,族譜中用這些字眼的,必是康叔的后代,因為別的支派不會張冠李戴,在族譜中使用這些具有鮮明標(biāo)志性的字詞。三是尋找發(fā)掘新的資料,因為家族的有些記載常常是在尋找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四是研究自己的郡望和堂號。因為郡望和堂號,是一個很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清代大儒孫星衍在《校補元和姓纂輯本序》中就強調(diào)指出:“姓氏與郡望相屬,乃知宗派所出。”“相屬”意思是互相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郡望、堂號與祖根族源是密不可分的,考查郡望和堂號,可以知道自己的宗派出自哪里。
郡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單位?!巴敝竿?,指有地位有聲望的名門貴族,是累世顯貴為人所仰望的家族。最初,郡望指一郡之中的望族。這些家族累世聚族而居,人口眾多,代代不乏仕宦之人,地位顯赫,門第高貴,為世人仰慕、敬重。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演變之后,郡望有了新的含義,它用來指一個家族的發(fā)祥地和根源地。百家姓中常見的大姓,都有自己的郡望,康姓當(dāng)然也不例外。
古代一個人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自己的郡望呢?因為郡望對于一個家族,一個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ね@示一個人的出身背景,影響到他的仕途、婚姻、人脈關(guān)系、交際交往等各個方面。比如男女婚姻上,世家大族即使沒落了,也不會與庶族通婚。由上可以看出,郡望對一個人、一個家族的重要性。隋唐以后,國家銓選人才的政策雖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用科舉考試代替了征辟、察舉等方法,但世家大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并未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郡望的功能逐漸在發(fā)生變化,它慢慢變成了姓氏和家族的標(biāo)志之一。人們通過郡望來尋根問祖,聯(lián)宗認親,因為同一姓氏中郡望相同的人,家族的發(fā)祥地、發(fā)祥原因、發(fā)祥始祖必然是相同的。與郡望相聯(lián)系的還有堂號,堂號也是尋祖根探族源的重要標(biāo)志。
康氏作為中華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了京兆、會稽、東平、華山、晉陽五大郡望,這五大郡望就代表古代康氏的五大宗支。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八:“康氏,衛(wèi)康叔支孫,以謚為氏。前趙有黃門侍郎康安,前燕有康遷,官歸義侯。(劉)宋有康謐,梁有康說。望出會稽、東平、京兆。宋朝登科有康戩 、康亞之,為盛族?!比A山郡望是來自康居國、康國康氏的郡望,晉陽郡望是匡改康康氏的郡望。華夏康氏大家庭中還有一些宗支沒有自己的郡望,其中的原因很復(fù)雜,比如來自滿族、蒙古族的康氏,因為改姓很晚,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流行郡望,但他們的發(fā)祥地非常清楚,仍然是有跡可尋的。
京兆郡亦稱京兆,實際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是古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古稱。唐以后,長安不再是國都,但仍是西部的政治中心,被多個王朝定為陪都。習(xí)慣上,京兆指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
前面已提到,以京兆為郡望的康姓,是康叔封的后代??敌站┱卓ね麃碓幢容^復(fù)雜。一是康叔后代有康季,周代就生活在關(guān)中??导镜匚伙@赫,有青銅重器康季鼒及其銘文為證。一是衛(wèi)武公仲子翿居關(guān)中,后蕃衍為望族,子孫以京兆為郡望。自明代始,其子孫遷居山東、河北,也逐漸在河南、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繁衍播遷,形成了康氏一大支系。另有康叔五十七世孫康顯,隋文帝時官弘農(nóng)上洛令。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平陳統(tǒng)一全國,康顯由河南遷金陵烏衣巷。其十一代孫有名國輔、國弼者,國輔,行八十評事;弟國弼,行九十評事。國輔生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九月十五日,配金陵司馬氏,諱二十五娘。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壬子,即后周廣順二年,司馬氏一產(chǎn)三男,有司異聞,進人瑞表。長曰子文,尚南唐公主;次子忠、次子信,亦各擇配宗室侯伯女。以征伐功,封子文京兆郡男正將軍,子忠京兆郡男副將軍,子信京兆郡男參將軍,并旌表門閭,追封三代。南唐亡,三將軍不肯仕宋,遂奉母南遷,居吉州之泰和。國弼亦有一子曰子行,仕南唐為譚州司戶,轉(zhuǎn)白下邑宰。南唐亡后,亦遷泰和。遷居泰和后,子文居銅莊,子忠居橫乾,子信居古瑞山,子行居義禾。另有同族子弟國器、國用、國相、國贊等也分居江西各地,后代綿延,冠冕不絕。子孫亦以京兆為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所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江蘇、浙江大部和安徽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會稽郡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轄浙、閩之地。此后,會稽治所、轄域、名稱屢有沿改。以會稽為郡望的康姓,亦是大周文王九子康叔封的后代。據(jù)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康氏》:“唐太學(xué)博士康國安遠祖過江居丹陽,又徙會稽。國安,崇文館學(xué)士,以明經(jīng)高第,供奉白獸門,有集十卷?!绷頁?jù)中華書局1985年版《全唐文》所載顏真卿撰《銀青光祿大夫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上柱國汲郡開國公康使君神道碑銘》:“君謂希銑,字南金。其先出于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封之后也。《史記》云:‘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wèi)寶祭器,以彰有德?!庾樱挡?。支子有食邑于康者,遂以為氏。周代為衛(wèi)大夫。至漢有東郡太守超,始居汲郡。超之裔孫魏強弩將軍權(quán),權(quán)生晉虎賁中郎將泰,泰生太守威,威生蘭陵令、奮節(jié)將軍翼,為吳興郡丞,因居烏程,事見山謙之《吳興記》。翼生豫章太守鎮(zhèn),鎮(zhèn)生征虜司馬、建武將軍欽信,欽信生宋晉熙王兵曹參軍黯,黯生南臺郎高,高生齊驃騎大將軍孟真,孟真生梁散騎侍郎僧朗,僧朗生陳給事中、五兵尚書宗諤,為山陰令,子孫始居會稽,遂為郡人焉?!痹囊蛭淖痔啵韵虏辉僖?。從神道碑銘中還看出,其家族四代中有七人中進士,十三人舉明經(jīng),科甲之盛,無有出其右者。家族在會稽遂為望族。
東平郡望也是康叔后代的郡望。東平古稱東原,唐虞夏商時屬徐州?!皷|原底平”是東平得名之由。西周時,東平境內(nèi)有須句、鄣、宿等諸侯國。春秋時,須句屬魯,鄣屬齊,宿屬宋。戰(zhàn)國時,鄣、宿為齊無鹽邑。秦代東平屬薛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縣),轄七縣,包括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南朝劉宋時改為郡,治所仍在無鹽。隋唐時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山東臨沂等地《康氏族譜》記載:“(康叔)四十八代孫炳,天監(jiān)(梁武帝蕭衍年號)間為散騎侍郎,生子名說。說仕南梁,功臣子,生子名凱。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侯景作亂,惟歙州保全,皆凱之力也。至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蔽闹刑岬降目嫡f,與鄭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四中的記載相合。除了上面所引材料外,還有重要的佐證材料??嫡f的后代一直在臨沂、東平一帶發(fā)展??嫡f二十一代孫康樞,生逢宋末亂世,仕不得志。樞生二子:曄、恭??禃辖鸫┠曛羞M士,為金元之際大儒,當(dāng)時北方第一大學(xué)術(shù)派別東平學(xué)派的領(lǐng)袖,曾任東平府學(xué)祭酒,與之交游的皆當(dāng)世名士顯宦。康曄在東平府學(xué)培養(yǎng)的弟子,很多出類拔萃?!度摹肪矶逦彘悘?fù)《鄉(xiāng)賢記》曾列舉康曄九個弟子,個個在朝中握憲符,執(zhí)權(quán)柄??禃系某霈F(xiàn),把郡望為東平的康氏的影響推向了頂峰??禃系芸倒ВM士,為諫臣,以諫諍死,后朝廷知其蒙冤,賜祭葬,其墓在山東費縣仲村鎮(zhèn)梅鹿山,現(xiàn)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平康氏后代也累世簪纓不絕,成了康氏大家庭中影響巨大的支派之一。
華山郡望是來自康居國、康國康氏的郡望。華山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置,治所在鄭縣(今陜西華縣)。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屬東雍州,西魏時屬華州。隋開皇年間廢。東晉時,有一支康姓在隴右已成大族。其族有康因者,前秦苻堅在位時,曾任太子詹事,侍奉東宮??狄蜃涌的?,后秦太祖姚萇在位時,官河南尹。后隴右戰(zhàn)亂,這支康氏遷于陜西藍田。南北朝劉宋永初年間,康穆率鄉(xiāng)族三千余家,由藍田南遷投奔劉宋。劉宋特設(shè)華山郡藍田縣于襄陽、宜城間之峴南,安置康穆及其族人,并拜康穆為秦、涼二州刺史??的伦洌釉?、元扶相繼為華山郡太守。康穆孫康絢,南齊時為雍州刺史、西曹書佐、東宮直后、華山郡太守。入梁,歷官南康王中兵參軍、輔國將軍、北兗州刺史、司州刺史,官終衛(wèi)尉卿??的录捌渥迦诉w居之峴南,自古即世家大族集居之地。據(jù)《水經(jīng)注·沔水》載,襄陽峴南至宜城百余里間,漢代住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數(shù)十家,朱軒華蓋,絢麗奪目,人稱此地為冠蓋里,山名冠蓋山??的录捌渥訉O遷居此地后,累世功名不絕,子孫亦以華山郡為郡望,成為家族榮耀。比較遺憾的是,直至目前,研究會只知道在湖北襄陽、河南平頂山有康居國康氏后裔,而且與研究會聯(lián)系緊密,但目前還沒有見到他們的家譜。
以晉陽為郡望的康姓,是宋代由匡姓改姓而來的。在中國歷史上,先后有兩個晉陽城,都在今山西境內(nèi)。一為春秋時晉國趙簡子家臣董安于所建,在今晉南蒲州附近。一是秦代所置的晉陽城,即今山西太原市。用作堂號的晉陽,即蒲州附近的晉陽。這支匡姓的始祖諱勾須,世居晉陽。勾須公春秋時為魯匡邑宰,子孫后代遂以所居邑為氏,姓匡氏。歷五世至匡絳,為魯季氏宰。二十一世諱元彪,密康公嘉之,妻以女。歷二十四世至章,章生廩,廩享年百有余歲。生二子,長曰霖,漢文帝時官武昌令。次曰云,為護軍都尉。云生通,通公官丹陽令,因家金陵。通公三子,曰嶷,曰崧,曰嶠。崧為太原丞,贅居?xùn)|海。二子,長曰衎,字大珪,漢給事中;次曰衡,元帝時遷博士。歷光祿大夫,太子太傅。轉(zhuǎn)光祿勛,御史大夫。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40年)拜丞相,封樂安侯。唐貞觀年間有諱胄者,官吉州別駕,因移居泰和祁州。唐元和年間,有諱珌者,為河南洛州參軍。因龐珣作亂,率子孫七十余人,避居袁州(今江西宜春)。后子孫漸徙撫州、萬安、興國、于都等處。至南唐,蘄州(今湖北蘄春)稠公歸宋,因避宋太祖趙匡胤諱,改為主姓。政和年間,朝廷以為百姓不宜姓主,又改主姓為康姓。稠公生三子:長曰宜,宋博士,守先祠居金陵;次曰寧,徙泰和仙槎前溪;三曰寶,徙廬陵儒林鄉(xiāng)麻州。后匡改康康氏,繁衍發(fā)展,形成了碧山、秀水、蒲田、常公堂等大的宗支。肇源于匡姓的康氏,除居于山西、湖南、湖北、江西者,后亦有遷四川、重慶、福建等地者。子孫冠冕相屬,在當(dāng)?shù)囟酁橥?。這支康氏,因起自晉陽,故子孫以晉陽為郡望,為堂號。
尋根的另一個標(biāo)志性的符號是堂號
堂號本是廳堂、居室的名號。古代同姓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shù)代甚至十?dāng)?shù)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處或相近的數(shù)處廳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了某些同族人共同的徽號。同姓人為奉祀共同的祖先,也把堂名題在宗祠匾額之上,因此,堂號也有宗祠名號的含義。也有人說,堂號就是某一宗族祠堂的名號、稱號。
堂號也不僅僅是只用在祠堂或廳堂上,與本族有關(guān)的一些物事,如族譜、店鋪、書齋、禮簿、藏書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如升、斗、糧袋、錢袋、秤、燈籠等,上面也常常寫上或印上堂號,表明這些東西的歸屬,因為堂號相當(dāng)于某一姓氏或某一宗族的族徽。
堂號的得來,大致有以下幾個途徑,第一,以郡望為堂號,如康氏的五大郡望京兆、會稽、東平、華山、晉陽都被用作堂號。如今湖北云夢胡金店鎮(zhèn)康楊村康氏即以京兆為堂號,湖南零陵菱角塘鎮(zhèn)康氏、江西吉安府康氏、四川安岳康氏、湖北蘄春康氏等也用京兆做堂號,在康姓中,很多支系都選京兆為堂號,可以說,以京兆為堂號的康氏幾乎遍布海內(nèi)。但匡改康、康居康、滿族康、蒙族康絕對沒有用京兆、會稽、東平做堂號的。比如康氏大家庭中匡改康支系,世代人才輩出,對族源非常重視?!稌x陽泰和合修康氏族譜》對匡改康的郡望堂號記載就十分詳明。第二,以祖宗留下的典故或趣聞佳話為堂號,如孟姓的三遷堂、周姓的愛蓮堂、趙姓的半部堂、楊姓的四知堂、孫姓的映雪堂都是由這種途徑產(chǎn)生的。第三,以祖先的名號作堂號,如白姓的香山堂,就是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號作堂號。第四,用表明某種道德倫理的詞語作堂號,如明德、立本、百善、聚仁、孝德、裕德、德馨、仁孝、世德等堂號,這些堂號為天下康氏廣泛取用。第四,以居住地為堂號,如福建省廈門市新店鎮(zhèn)洪前箱山康氏,即以居住地箱山為堂號,稱箱山堂。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chǎn)生的宗旨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彰顯祖先的功業(yè)道德,如馬姓的伏波堂,楊姓的四知堂。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官拜伏波將軍。馬援晚年仍征戰(zhàn)不息,其老當(dāng)益壯、馬革裹尸的精神和氣概,甚得后世人崇敬,因此馬氏后代即以功業(yè)道德均為后人崇敬的馬援將軍的稱號為堂號,即有不忘祖宗功業(yè)的意思。四知堂源自漢代楊震。楊震少孤貧,好學(xué),及長,通曉經(jīng)文,志向高遠,人稱關(guān)西孔子。楊震遷東萊太守時,道經(jīng)昌邑,昌邑令王密曾為楊震薦舉,為報知遇之恩,乃夜懷十金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楊震以清廉自守,長者或勸其置產(chǎn)業(yè),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姓子孫以四知為堂號,表示不忘祖宗功業(yè)道德,同時也有勸勉子孫的意思。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特點,如黃姓江夏堂下的分堂號篤本堂,“堂名篤本,從樸也。聞王政以農(nóng)桑為本,仁道以孝悌為先。頑者負耒,秀者橫經(jīng)。且衣冠從其樸素,言動戒其浮夸?!睆闹酗@示了家族亦耕亦讀、誠樸厚實的特點。又如《舊唐書》記載,唐代壽張縣(今河南臺前縣)張公藝,九世同居,家族九百余人,和睦共處,堂號“百忍”,從中就顯示了內(nèi)仁孝治家,外不好勇斗狠的家族風(fēng)尚。三是訓(xùn)誡后世子孫要繼承發(fā)揚先祖之余烈。如孫姓的“映雪堂”,誡勉子弟要像祖上孫康一樣,即使家境貧苦亦不失志,而要苦讀上進。楊姓的“四知堂’,也有誡勉子弟為官要清廉自守、不許貪瀆的意思。周姓的“愛蓮堂”,來自周敦頤的《愛蓮說》,誡勉子弟要“出淤泥而不染”,像蓮花作“花中君子”一樣,做一個堂堂正正、品格高尚的人。甘肅慶陽康調(diào)元,清代康熙年間任大同總兵,家族以“本音”為堂號,含有念祖追遠,不忘祖功宗德之意。有個別的堂號與皇帝敕旨有關(guān),如康氏人瑞堂,因南唐時康叔后代國輔,夫人一胎產(chǎn)三男,皇帝欽賜“人瑞”之稱,家族當(dāng)做極大的榮耀,后以人瑞為堂號。這個堂號,康氏的其他大支系從來沒有人使用,其他姓氏中也沒有人使用,可以說是屬于這一支系專用的,它的標(biāo)志性作用就更加突出。這一支系的后代,現(xiàn)在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他們的族源就是非常清楚的。
既然堂號大抵是圍繞上述宗旨下產(chǎn)生的,它對于一個姓氏,一個宗族,一個家族來說,在古代是必有的,因為堂號還有許多不可忽視的功能。首先,是它區(qū)分姓氏的作用。但這只是一種大致的界定,因為有很多堂號,并不是一姓專用的。如京兆堂,既為康氏所用,而韋氏、杜氏、黎氏、宋氏、舒氏、扈氏等幾十個姓氏也都以京兆為堂號。京兆這個堂號,來自郡望。京兆郡之內(nèi),世家大族非止一個,也就有多個世家大族用京兆作郡望,使用這個堂號的姓氏也就不是一個了。但是在康姓大家庭內(nèi)部,只有康叔的后代才使用京兆這個堂號,它的標(biāo)志性作用就是非常突出的。其次,是區(qū)別宗派的作用。如康氏使用的五個總堂號京兆、會稽、華山、東平、晉陽,就代表著康氏的五大宗支。在家族人口不斷繁衍,延枝展葉之后,又會形成一個個新的宗支,這些宗支會建立自己的祠堂,當(dāng)然也會取自己的堂號。子孫后代見到這些堂號,就會知道自己的始遷祖是誰,進而了解本宗族的發(fā)展情況。因此,凡是重視姓氏和族屬的人,都會牢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再者,堂號對屬于本堂的子孫后代有激勵作用、誡箴作用、教育作用。因為祖上在為祠堂取名號的時候,就煞費苦心,將自己的種種期望寄托在內(nèi)了。如江西泰和康氏的堂號修德、孝德、成德、種德、達德、三德、懷德、德裕等,要求子孫生在世上要以立德修身為本。另有任仁、敦化、旌善、孝友、立本、愛日、日新等堂號,從仁、禮、善、孝、悌等各方面表達對子孫的期望,又要求子孫能珍惜光陰,像晉代張華《勵志詩》中提出的一樣,“進德修業(yè),暉光日新”。另外,堂號還有引導(dǎo)子孫緬懷祖先偉業(yè),敦宗睦族,維護家族穩(wěn)定的作用。
天下康氏現(xiàn)在有多少宗支,有多少堂號,恐怕是無人能夠回答的問題。我們在對康氏家族文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堂號的搜集,但因為現(xiàn)在得到的康氏宗譜數(shù)量和天下康氏千家萬派相比,還很有限,況且,即使能見到的這部分宗譜,有很多也沒有關(guān)于堂號的記載,所以我們現(xiàn)在掌握的康氏堂號大概有400個左右,盡管數(shù)量有限,但在辨識族源上,還是能起很大作用的。例如蘄春康氏族源,本來是一清二楚的,不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又被有些人炒起來了。蘄春康氏是大宗支,子孫播居十余省市,而且有詳細的族譜,他們自己是心中有數(shù)的。說實話,在康氏大家庭中,無論你屬于五大支系中的哪一支系,還是其它支系,現(xiàn)在大家都是一家人,沒有高下尊卑之分,族譜上只要有清楚記載,就沒有再炒它的必要。況且,對別人的家譜說三道四,是對別人祖宗的冒犯,甚至是褻瀆別人的祖宗,試想,別人也拿你的祖宗說事,把你的祖宗說得一無是處,你心里會是啥滋味?一會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康居國王子的后代,一會又說惑疑自己是匡改康,你有家譜嗎?有可證明的實物嗎?為什么不下功夫先把自己的族源先弄清楚呢?再說,處理這些問題,是有原則的,決不能自己想咋說就咋說。咱們康氏大家庭中,匡改康支系的祖上處理問題就很高明、很客觀。這些年,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致力于天下康氏家譜收集工作,在各地宗親大力支持下,收集到的家譜日益增多。除了宗親支持外,研究會對流失于社會的康氏宗譜只要見到,就會千方百計搜羅回來。研究會工作人員就曾在廣東鄉(xiāng)間購得大明天順二年編纂的《泰和晉陽合修康氏族譜》,開本43厘米乘27厘米,紙張上乘,印刷精美,共12本,完全稱得上鴻篇巨制,對匡改康支系的源流、繁衍發(fā)展記載詳細、客觀、準確,是難得一見的極珍貴的族譜。研究會雖然已珍藏,但若族人有研究需要,特別是匡改康支系的族人有研究需要,想一睹為快的,研究會樂于提供方便,因為研究會就是為天下康氏尋根問祖服務(wù)的機構(gòu)。天順二年(天順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fù)辟后的年號,第二年,即1458年)修撰的《泰和晉陽合修族譜》序(一)中,對康氏的源流是這樣表述的:“康氏為泰邑巨姓,人皆知之,而不知泰邑之康,亦自有辨,有衛(wèi)康叔之后,由姬姓而轉(zhuǎn)康者也,是為京兆名家。有吉州別駕胄公之后,由匡姓而改康者,是為晉陽望族。”序中對泰和匡氏由匡改康后成為泰邑巨姓,充滿了自豪感。譜中又有一篇《東海源流記》,對匡改康的繁衍發(fā)展記述周詳準確,讓人看后嘆為觀止。直到現(xiàn)在,一些族譜中明確記載是京兆堂的族人,仍然在對自己的族源爭論不休,實在不能讓人理解爭論的原因和目的?!稌x陽泰和合修康氏族譜》對問題回答得如此清晰,把京兆郡望和京兆堂康氏排除在匡改康之外,難道還不能釋疑解惑嗎?《晉陽泰和合修康氏族譜》第一卷中詳細記載了匡改康四大派的堂號,里面就沒有京兆堂,完全可以可以為很多人釋疑解惑??锔目邓拇笈傻奶锰柺牵?/p>
碧山派 三桂堂 存忠堂 靜樂堂 三槐堂 崇讓堂 正心堂 存心堂 崇本堂 一氣堂 聚秀堂 和樂堂 正樂堂 聚星堂 宣德堂 思善堂 五桂堂
秀水派 履忠堂 承志堂 宗本堂 孝友堂 永慕堂 述禮堂 親賢堂 述先堂 四榮堂 崇德堂 寶敕堂 承裕堂 篤慶堂 旌義堂 永承堂
蒲田派 柳桂堂 玉倫堂 萱德堂 世德堂 詒謀堂
常公塘派 楚書堂
看看自己族譜中有沒有這些堂號,和這些堂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差異,在祖根和族源問題上,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呢?匡改康是康氏大家庭中的大宗派,其中有些支系不明的也可以通過我們提供的堂號來確定家族的支系。
咱們回過頭來再看康茂才支系的族源,本文前面提到,康茂才家族的族源本來是清清楚楚的,大量的史料和他們的族譜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洪武四年八月,朱元璋頒發(fā)《追封蘄國公誥命》,“可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蘄國公,謚武義,主者施行
誥命
洪武四年八月之寶
以茂才貴,贈曾祖文廣中奉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護國,妣周氏追封京兆郡夫人;贈祖德懋資善大夫、中書左丞、上護軍,妣追封京兆郡夫人;贈父壽公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上柱國,封蘄國公,公母蕭氏封蘄國太夫人。”
從圣旨中可以看出,康茂才支系郡望是京兆,此事確鑿無疑,因為皇帝頒布圣旨是非常嚴肅的事,絕不會因搞錯一個大臣的郡望而留下笑柄。
從蘄春《康氏族譜》,還有很多關(guān)于族源的記載,我們簡要介紹如下:
蘄春《康氏宗譜·七月七日祭茂才公文》開篇即言:“派演《淇澳》,承介弟之薪傳;籍列蘄陽,本提刑之苗裔。”《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漢鄭玄序:“《淇澳》,美武公之德也?!碧I春康氏在將自己的家族與衛(wèi)武公聯(lián)系起來,因為蘄春康氏祖先認為自己的宗族是由康叔的嫡系子孫衛(wèi)武公直傳下來的?!敖榈堋币辉~,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君之介弟也”,用來稱自己的愛弟,或尊稱別人的弟弟,因康叔是武王和周公的愛弟,譜中才有這樣的稱呼?!靶絺鳌笔恰靶交鹣鄠鳌钡氖》Q,說明他們的家族與康叔薪火相傳?!疤嵝獭敝柑I春開基祖康隨,南宋高宗時,提點四川刑獄,因張浚欲讓隨公構(gòu)陷屢立戰(zhàn)功的大將曲端,隨公既無力拯救,也無力阻止,又不肯與張浚同流,乃棄官隱居于蘄春康司堡,開蘄春康氏一脈。
《十月初一日祭文廣公文》:“基開沬土,籍開蘄陽。” 又云:“俾后裔人文蔚起,《梓材》之訓(xùn)重申,科第連登?!睕i土開基,指康叔徙封衛(wèi)國?!惰鞑摹肥侵芄┐赏跽a命康叔的三篇誥辭之一,是康叔康專屬的。
《十月朔祭諸神文》:“詠天作之高山兮,追王太王;頌王季之克勤兮,分封沬邦?!碧踔腹殴珌嵏?,是周文王的祖父。王季是古公亶父之子,文王的父親。這里追敘的雖然是康氏的遠祖,但我們也能看出其間一脈相傳的關(guān)系。
康熙六十年《肇修宗譜序》:“派源《淇澳》,發(fā)源于介弟康叔也”,蘄春康氏第一次修譜就把族源說得非常清楚了。
嘉慶十年《續(xù)修宗譜序》:“吾族之姓,發(fā)源于介弟衛(wèi)康叔武公也。”
道光二十三年《四修宗譜序》:“我族自康叔受封賜姓,而后繼繼繩繩,淵源可考??凳骞绦撬拗矗鲋?,而隨公則遷蘄之星宿昆侖也?!?/p>
其后除《五修宗譜序》主要講續(xù)修經(jīng)過不涉族源外,《六修譜序》、《七修譜序》在述及族源時和前面提到的觀點相同,不再一一贅述。
近段時間我一直關(guān)注一些人對蘄春康氏族源的奇談怪論,也注意到茂才公這么多后人,對此事一直無人發(fā)聲,感到有些詫異,近日細讀《蘄春康氏族譜》及柞水、羅山等很多蘄春康氏后代的族譜,才有些領(lǐng)悟,是茂才公的后代對族源問題自己心中有數(shù),對那些奇談怪語不屑一顧吧!這只是我的猜想,不一定對茂才公后裔的心思。
以上論述,實乃一家之言,失當(dāng)之處,請批評指正。
華 夏 康 氏 堂 號
考慮到堂號在家族尋根中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搜集到的堂號臚列于下,供各地宗親參考。我們在收錄的時候,對不同地區(qū)的不同宗支用相同的堂號,一律收入,因為有時它恰恰可以當(dāng)做尋根的重要線索。收入的堂號是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隨機記下的,我們還按照收集到這些堂號的時間先后將其排列起來,若有不準確之處,敬請族中賢達不吝指正。
湖北云夢胡金店鎮(zhèn)康楊村康氏 京兆堂
湖北紅安商音康氏 京兆堂
湖北紅安康氏康家畈宗祠 仁孝堂
安徽合肥西鄉(xiāng)康氏 明德堂
甘肅慶陽驛馬鎮(zhèn)康氏 本音堂
甘肅涇陽康氏 樂福堂
江蘇如東栟茶康氏 三省堂
江蘇海安曲塘鎮(zhèn)萬楊村康氏 慶余堂
四川南江天池康氏 德馨堂
四川會理康氏 明德堂
四川蓬溪康氏 人瑞堂 德馨堂 四立堂
四川綿陽康氏 德馨堂 四立堂 人瑞堂
四川岳池康氏 崇本堂
云南綏江康氏先祖君祥公祠 泰和堂
云南鎮(zhèn)雄坎頭鎮(zhèn)堰壙村康家營盤 友柏堂
江西金灘康氏 懋林堂 修德堂
江西泰和康氏左派總祠 人瑞堂
江西泰和右派康氏宗祠 親睦堂
江西人瑞康氏文昌公主居 廣華堂
江西人瑞康氏 銘德堂
江西人瑞康氏吉安永和鎮(zhèn) 一本堂 四美堂
江西人瑞康氏省垣員子廟 新廩堂 四玉堂
江西人瑞康氏蕉州吉慶橋 修文堂 一本堂 四玉堂
江西人瑞康氏印溪 永建堂
江西古瑞山康氏 立本堂
江西吉安府康氏 京兆堂
吉安永陽鎮(zhèn)下清源 兩誠堂
江西吉安上頭村康氏 流芳堂
江西金灘康氏 懋林堂
江西瑞山環(huán)溪康氏 光啟堂 遵德堂 敬德堂 育德堂 永錫堂
江西南康樟良埠康氏 崇善堂 三瑞堂
江西南康康氏 崇德堂 澗華堂 居敬堂
江西南溪二十世思星公創(chuàng)祠 緝敬堂
晉陽泰和合修族譜(匡改康 )碧山派 三桂堂 存忠堂 靜樂堂 三槐堂崇讓堂 正心堂 存心堂
晉陽泰和合修族譜(匡改康)秀水派 履忠堂 承志堂 宗本堂 孝友堂 永慕堂 述禮堂 親賢堂 述先堂 四榮堂 崇德堂 寶敕堂 承裕堂 篤慶堂 旌義堂 永承堂
晉陽泰和合修族譜(匡改康)莆田派 柳桂堂 玉倫堂 萱德堂 世德堂
詒謀堂
河南南陽宛南康莊康氏 裕德堂
河南鞏義康百萬家族 崇義堂 順記堂 魁記堂 永安堂 寶和堂 東福壽堂 西福壽堂
河南鞏義太平頭康氏 忠孝堂
河南魯山鄧家寨康氏 孝中堂
江西泰和康氏左右兩派總祠 聚星堂
江西于都西門外左右兩派 輔弼堂
江西泰和左派子文公位下銅莊康氏 復(fù)古堂
江西泰和左派子忠公位下橫乾康氏 敦睦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67世祖國弼公祠 孝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68世祖祥應(yīng)公祠 衍慶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69世祖淳伯公祠 樹滋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0世長房初祖存誠號明軒公祠 敘秩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0世二房初祖存敬公祠 緝熙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0世三房初祖存用號用霖公祠 六順堂 崇本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0世四房初祖存吾號養(yǎng)誥公祠 寶誥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禮號禮庭公祠 禮庭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智號居易公祠 居易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亮號亮堂公祠 秋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芳號芳壺公祠 梅竹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善號寶庵公祠 孝友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昭公祠 養(yǎng)晦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哲號明裔公祠 旌善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1世祖從魁號北軒公祠 隆恩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仰公祠 光復(fù)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杰公祠 梅溪堂
江西泰和龍溝康氏 82世祖重美號綱齋公祠 禮庭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侔號清樂公祠 任仁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奉思堂(失考)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喜號長春公祠 敦禮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裕公祠 日新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進號省軒公祠 崇慶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2世祖重揚公83世祖寧亮公84世祖榮程公祠 旌善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3世祖寧都公祠號敦素 敦素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3世祖寧邵公祠 明德堂(原名抑庵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3世祖寧郛號丁裔公祠 愛日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3世祖寧郭公祠 懷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3世祖寧泗號明凈公祠堂址圳口 明凈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四教堂(失考) 永祚堂(失考)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弘毅堂(初祖失考)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4世祖寧邦公祠 修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4世祖榮祖公祠 友柏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4世祖榮禋公祠 立本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5世祖榮弼公祠 右軒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5世祖榮遂公祠 北川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5世祖德冕公祠 種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5世祖德杲號東華公祠 成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6世祖德泮公祠 聚順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6世祖德濟公祠 濟美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6世祖宗軒號仰初公祠 復(fù)古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6世祖宗轍完初公祠 四順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9世祖惟產(chǎn)公祠 達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89世祖惟彥公祠 三德堂
江西泰和爵譽康氏 92世祖伊公祠 六順堂
江西崇義縣城康氏 敦厚堂
貴州金沙清池鎮(zhèn)康氏 孝友堂
貴州畢節(jié)白巖站(今亮巖)康氏 崇慶堂
貴州納雍康氏明朝應(yīng)天歸德府珠市巷耿家灣祠 榮慶堂
廣東英德樟潭鄉(xiāng)壩子村康氏 敦素堂
廣東惠東縣吉隆鎮(zhèn)吉水村康氏 京兆堂
廣東惠東縣多祝鎮(zhèn)康家屯康氏 京兆堂
廣東順德江村南溪康氏 崇敬堂
廣東南澳康百萬 裕德堂
廣東高要白土鎮(zhèn)蟬坑村康氏 五和堂 存民堂
廣東吉隆康氏 京兆堂
江西泰和羅步康瓦口康氏 懷德堂
江西贛縣南塘清溪村康氏 京兆堂
江西贛州大余康氏 京兆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雷岡康氏 京兆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雷岡康氏 南溪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雷岡橫牌康氏 種德堂
江西泰和螺溪鄉(xiāng)洋溪村康氏 德榮堂
江西泰和垇背象形村康氏 崇仁堂
江西泰和禾市鎮(zhèn)禮門村康氏 怡榮堂
江西泰和禾市鎮(zhèn)妙坪康氏 崇仁堂
江西會昌西江鎮(zhèn)新寨康氏 迪吉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雷岡霄原 合慶堂
江西遂川新江鄉(xiāng)范溪康氏 承啟堂
江西遂川排溪康氏 四德堂
江西贛縣康氏 三竹堂
江西遂川五斗 江章堂
江西遂川縣城康氏 鼎元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雷岡康氏 嘉會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附尾村康氏 光裕堂
江西泰和南溪鄉(xiāng)霄塢村康氏 光裕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雷岡康氏高居房 維新堂
江西泰和蘇溪鄉(xiāng)油居村支系 南溪堂
江西會昌西江鎮(zhèn)油寮村康氏 孟濟堂
江西泰和禾市鎮(zhèn)康氏禮門 怡榮堂
福建永春玉斗康氏 京兆堂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三世祖元輝公祠 田中堂(玉斗)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三世祖端齋公祠 神於堂(竹溪)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四世祖榮山公祠 坪上堂(鳳溪)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五世祖竹窗公祠 內(nèi)春堂(竹溪)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六世祖榮宇公祠 霞種美堂(竹溪)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六世祖秀峰公祠 赤谷堂(陳珩)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七世祖斐文公奏九公祠 山斗堂(大埔)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八世祖允臣公祠 義門堂(英溪)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九世祖文吉公祠 西山堂(西山)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長房奎社公祠 玉階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二房毅軒公十一世拔齋公祠 榜中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三房衡社公祠 風(fēng)洋堂(橫洋)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四房琳社公祠 翰琳堂(西山)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德園公祠 經(jīng)洋堂(嶺兠)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智齋公祠 保福堂(爐地)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祖玄郎公玄續(xù)公祠 青草堂(曲斗)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一世十二世祖瑞鈴公文科公祠 金龍?zhí)茫ㄇ罚?/p>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一世祖寧齋公祠 豐陽堂(溪埔)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二世祖茂德公祠 題榜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二世祖盛祿公祠 魁榜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二世祖定集公祠 金陽堂(深洋)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二世祖維林公祠 福亭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二世祖朱亭公祠 新墘堂(西山)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三世祖竹盛公祠 金獅堂(西山)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三世祖竹圓公祠 垂后堂(西山)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三世祖克贊公祠 玉珠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四世祖崇德公樊德公祠 金美堂(大榮)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四世祖國琛公祠 金鰲堂(爐地)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瑞伏公祠 龍溪堂(玉西)
福建永春鳳山康氏道生公祠 曲水堂(詩元)
福建龍海市紫泥鎮(zhèn)安山康氏大宗 京兆堂
福建龍海市紫泥鎮(zhèn)安山康氏大宗 致遠堂
福建龍海市紫泥鎮(zhèn)安山康氏二房一世祖景隆公派下 敦本堂
福建龍海市紫泥鎮(zhèn)安山康氏大房一世祖景惠公派下 樹德堂
福建龍海市紫泥鎮(zhèn)安山康氏四房宗祠 永真堂
福建汀州康氏 京兆堂
福建箱山康氏家廟中央祀堂 綏思堂
江西吉安指陽鄉(xiāng)栗溪村康氏 素敘堂
江西吉安指陽鄉(xiāng)汾水康氏 崇德堂
江西吉安指陽鄉(xiāng)承塘村康氏 余慶堂
江西吉安指陽鄉(xiāng)北岡村康氏 順德堂
江西吉安指陽鄉(xiāng)承塘村康氏 余慶堂
江西吉安指陽鄉(xiāng)湖口康氏 崇本堂
江西吉安市青原區(qū)天王鎮(zhèn)嶺下村康氏 弘毅堂
江西泰和螺溪鎮(zhèn)洋溪康氏 德榮堂
江西上猶黃埠鎮(zhèn)感坑村康氏 京兆堂
江西會昌南康康氏 元善堂
湖南雙峰康氏白石灣支祠 敦本堂
湖南雙峰蛇形山鎮(zhèn)泉山村康氏 敦本堂
湖南新化溫塘鎮(zhèn)康氏 樹德堂
湖南零陵菱角塘康氏 京兆堂
湖南汝城土橋鎮(zhèn)康氏 敘倫堂
湖南汝城濠州鎮(zhèn)寬坑村康氏 東池堂
湖南茶陵城關(guān)康氏 種德堂
湖南雙峰康氏 德馨堂
湖南長沙跳馬鄉(xiāng)康氏(福建永春鳳山康氏十世)振華公祠 龍?zhí)短?/p>
江西程溪康氏以烏公新村開基祠 敦本堂 另有 瞻淇堂 云起堂 省吾堂 美菴堂 志隆堂
江西程溪康氏方太青富祠 明高堂 茂昌堂 濟美堂 復(fù)勤堂 五有堂
江西程溪康氏竹坑子祠 似鵬堂 挺生堂
江西程溪康氏月光丘祠 東月堂 烔耀堂
江西程溪康氏茅坪祠 興文堂
江西程溪康氏新崗上祠 茂林堂 聘彩堂 旭陽堂
江西崇義縣城康氏 敦厚堂
陜西柞水康氏支祠 忠義堂
陜西商南康氏 富德堂
安徽蚌埠康家橋康氏 忠義堂
安徽宿縣康湖康氏 明經(jīng)堂
山東陵縣康氏宗祠 居易堂 寶綸堂
山東臨清市吉莊康氏 同心堂
福建尤溪三圭頭康氏 興隆堂
福建龍海溪墘康氏 追遠堂
福建龍海溪墘康氏大、三房祠 存愛堂
福建龍海溪墘上厝祠 紹裔堂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洪前箱山康氏 箱山堂
福建同安豪山康氏前山五房祖厝 追遠堂
福建墘溪康氏 追遠堂
福建塔山康氏天馬山祖祠 宗正堂
福建龍海市安山康氏大宗祠 追遠堂
福建閩清康氏 京兆堂
福建箱山康氏 京兆堂
福建莆田康氏 塔山堂 礪山堂
據(jù)四川蓬溪、綿陽、馬爾康《康氏宗譜》載:四川南充、遂寧、蓬溪、三臺、綿陽、安縣、射洪、新都、德陽、廣元、樂山、雅江、馬爾康、江油、廣安,湖北鐘祥,安徽滁縣、壽縣,貴州遵義,云南昭通,新疆烏蘇康氏皆稱人瑞堂。這可能和他們發(fā)源于江西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