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森奇,又名振夫(珍甫),黎城縣莊頭村人,1906年出生,他是早期的社會活動家,是黎城籍保定軍校騎兵科畢業(yè)生,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長治地區(qū)最早的四名共產黨員之一,也是黎城縣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共黨員。他是黎城犧盟游擊隊的實際指揮者,任副總隊長,總隊長由時任縣長何公軫兼任。
康森岐改名康森奇
康森奇家世代務農,自祖父康永義開始起家中便有一定的土地房產。當時正值晚清時代,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起義,時局混亂,朝廷腐敗無能,全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這種局面,康森奇的祖父康永義也無能為力,為了救國圖強,過上好日子,光靠種地不行,還得讀書,接受新思想,為此他經常教育兩個兒子康補春、康長春好好讀書學習。
康補春,字占運。生于1874年,光緒年間,村里人叫占運叫的順口叫的經常,對補春這個名字反而生疏,不常用了。他和夫人靳氏育有五個兒子,老大康文岐1904年生,老二康森岐1906年生,老三康滿岐1912年生,老四康逢岐1915年生,老五康武岐1917年生。因祖父重視接受新思想,重視教育,便把愿望寄托在孫輩上。康占運的五個兒子,都個個聰穎好學,其中特別突出的又數老二康森岐,老五康武岐,就連私塾的老先生對二人的學業(yè)都很稱贊。當時,在黑暗的舊社會,五個兒子讀書、結婚等諸多問題擺在光靠種地為生的康占運夫婦面前,而兄弟五人都又個個聰明,怎么辦?靳氏的娘家是黎城石橋背村人,在與靳氏的哥哥商量后,將老二康森岐送舅舅家頂門,并負責為舅舅養(yǎng)老送終。但已經懂事的康森岐提出一個條件:“頂門可以,養(yǎng)老送終也行,但有一條,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仍叫康森岐。”舅父回答:“既然過繼頂門,總不能名字一點都不改吧?把“岐”字改成“奇”字,叫法一樣,這總該行吧?”從此,康森岐改名叫康森奇,在舅父的供養(yǎng)下,讀完小學、讀高小,高小畢業(yè)后又去長治山西省立第四中學讀書,直至后來考上保定軍官學校。
康森奇初識楊蕉圃、史紀言
1925年的黎城,給那一代人留下深深的記憶,就是百姓和縣府在征收房產稅的對抗,斗爭很激烈。當時是洪洞人盧清杰接任黎城縣縣長,此人年輕氣盛,剛一到任,就立即大張旗鼓地組織人馬下鄉(xiāng)催收稅務,老百姓對此消極抗拒。盧清杰采取強硬措施,雙管齊下,一方面帶人親自下鄉(xiāng)催收,另一方面用高壓手段逼老百姓繳納,對拒不繳稅的百姓捆綁吊打。
這時,從省城太原傳來市民上街游行請愿反對苛捐雜稅的消息。受省城啟發(fā),黎城百姓推舉代表在城南村集中,到縣衙請愿。盧清杰提前得知消息,做了準備。他讓武教頭李彥慶站在城門通知請愿百姓,有能打倒李教頭的,才能放人進城。此人是前清武秀才,有一手好拳腳,民國初年曾下邯鄲捉拿過販金丹的毒梟而名揚上黨。他奉盧清杰之命在縣城西門擺開陣勢,大有不可一世的來頭。請愿者中不乏有楞頭青,躍躍欲試,但都不是李彥慶的對手,他一連打倒七八個前來交手的請愿百姓。由于李彥慶死守城門,百姓進不了城,只好在天黑時散去。
當天晚上,請愿首領長垣村人馬枝炯、馬保山連夜商量對策,去莊頭村找剛從長治回來的康森奇。康森奇因考上省立中學,又有歷來鬧學潮經歷的影響,早已在年輕人中名聲遠揚了,當他了解情況后,決定只有請康閨女才能打敗李彥慶??甸|女的老家是莊頭村,后來遷到王家莊居住,他生來好習武,曾經遍游各地尋師學藝,不但有一身傳統(tǒng)好武功,而且雙手能使槍。他生來好習武,曾經遍游各地尋師學藝,不但有一身傳統(tǒng)好武功,而且能雙手使槍??甸|女俠肝義膽,抱打不平,立馬答應了康森奇、馬枝炯的請求。
第二天,請愿百姓涌到城門外,康森奇跨前一步大聲說:“省政府已經下令取消房產稅,布告已經下發(fā)到各縣,難道黎城沒有接到?”盧清杰急問左右,此人是哪村人?是干什么的?左右回答:“是莊頭村人,叫康森奇,上年考入長治省立四中。”請愿百姓見縣長盧清杰不吭聲,便嗷嗷地沖上去。李彥慶手持丈把長的繩鞭,掄得呼呼直響,有幾個百姓被打得頭破血流。康閨女見狀,早已怒火中燒,從人群中跳出來,把纏在腰間的繩鞭猛地抽出來,左右揮舞著和李彥慶交了手,僅幾個回合,李彥慶敗下陣來。
縣長盧清杰見此情景,怕引火燒身,當下答應不再征收房產稅。東陽關的史紀言,楊蕉圃擠出人群,緊緊地握住康森奇的手說:“好樣的,對付這些貪官污吏,僅靠請愿是不行的。”1925年夏,黎城百姓請愿勝利結束。李彥慶被康閨女打敗,失去臉面,告老還鄉(xiāng),康閨女的名聲在百姓中大振,楊蕉圃、史紀言、康森奇這些熱血青年從此相識并逐步走在一起,后來在黎城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康森奇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馮玉祥部韓復榘、石友三猛攻山西北大門重鎮(zhèn)大同、天鎮(zhèn),閻錫山不得不派兵死守,而此時任北方十三省的督軍奉系軍閥張作霖也出兵河北、窺視山西。共產黨利用這一難得的的歷史機遇,在青年進步學生中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共產黨的地方組織。1926年3月,孫新按照省委周玉麟書記的布置,在長治省立四中秘密成立了黨的組織,發(fā)展袁致和、侯充之(高平縣周纂村人)、王魁生(洪洞縣李村人)、康森奇四人入黨,建立起長治地區(qū)第一個黨組織。為了安全起見,孫新要求每人要有一個化名,以便今后聯系??瞪婊嫡穹?。袁致和化名叫楊志和,他是高平縣瓦窯頭村人。
1927年4月12日是個極其黑暗、血腥的日子,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江精衛(wèi)也舉起屠刀。一時間,從上海到武漢,從廣州到北平,大批共產黨員人頭落地,血流成河,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同年7月閻錫山也下令逮捕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孫新逃到河南避禍,高平縣的袁致和也被當地政府通緝,跑到西安。從省黨部黑名單中黎城有一個叫康振夫的是清查對象,經多方調查,由于證據不足,也就不了了之了。從此,康森奇和組織失去了聯系。
1928年,康森奇考入保定軍校騎兵科,開始了三年的軍校求學生涯。
在故鄉(xiāng)黎城縣第一高級小學當體育教員
康森奇自保定軍校畢業(yè)后,在西北軍中當過一年多的連級軍官,因看不慣各派軍閥明爭暗斗,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做法,返回家鄉(xiāng)黎城縣第一高級小學當了教員。學校領導考慮到康森奇軍校畢業(yè),便委托他當了體育教師。期間康森奇為學校積極籌備體育設施和器材,如單杠、雙杠、跳高跳遠、籃球、乒乓球、木馬……,在教學中他的每個動作都非常標準,教師、學生大加贊賞,都說康老師不愧為軍校畢業(yè)生。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侵占我東三省,課間與業(yè)余時間他就給同學們講熱愛中華,打敗日寇的故事和道理,康森奇的言傳身教及品行,受到了全校師生的普遍愛戴與贊美。每逢節(jié)假日或星期天,他便和楊蕉圃、史紀言、李靜波、張步英、張步豐、鄭易風、鄭立格、董用方、喬孟昭等一批熱血青年談論國家大事。在這些熱血青年中,董用方年齡最長,是1899年出生,其次就數康森奇年齡大,他是1906年出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返鄉(xiāng)在北社任教的董用方老師,每提起康森奇老師,總是感慨萬千,他說:“康森奇是咱縣當時最高軍校畢業(yè)生,文通武曉,才華橫溢,人才難得,只可惜壽命太短。否則,一定能成長為新中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圖為黎城縣第一高級小學畢業(yè)生留影(前排右五是康森奇)
擔任黎城犧盟游擊隊大隊長
1937年9月,原來在北平、太原、長治等地任教和讀書的黎城籍進步老師和學生楊蕉圃、史紀言、李時哉、霍泛、李旭華、鄭易風、鄭立格、李靜波、董用方、康武岐、張岷山等陸續(xù)返回家鄉(xiāng),組織成立了“留平、留并、留潞”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發(fā)動并組織全縣群眾開展抗日救國工作。
1937年10月,黎城縣犧盟會組織成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裝——黎城犧盟游擊隊。最先成立的是游擊第一隊,隊部設在西關,由康森奇任大隊長,楊蕉圃任政治指導員,下轄三個分隊,共一百余人。
擔任黎城犧盟游擊總隊副總隊長
1937年10月上、中旬,一一五師、一二九師工作團在王鳳鳴、李大清的帶領下從昔陽出發(fā)經和順和遼縣來到黎城。工作團在縣犧盟會的協助下開展工作,積極發(fā)展黨員建立基層組織。接著,在南關下寺成立了游擊第二隊,王元令隊長,鄭立格任指導員。在西井成立了游擊第三隊,史紀言任隊長,張岷山任指導員。在偏城成立了游擊第四隊,劉廣勛任隊長,康丕烈任指導員。在此同時,在犧盟會的協助下成立了中共黎城第一個黨組織——黎城黨支部。隨即領導發(fā)動了扣押準備棄城而逃的國民政府縣長和預備維持投降的“四大紳士”運動。1938年11月18日,中共黨員何公軫出任縣長,宣告成立了太行山上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全區(qū)域完整執(zhí)政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1937年底,黎城成立犧盟游擊總隊,何公軫任總隊長,康森奇任副總隊長,史紀言任政治主任。游擊總隊共450余人,分為四個中隊。游擊隊的四個指導員都是共產黨員,他們分別是:一中隊張行夫,二中隊鄭立格,三中隊張岷山,四中隊康丕烈(康武岐)。
為何公軫縣長配警衛(wèi)
田齊卿剛剛離開黎城的那天晚上,史紀言在游擊隊中選拔出來安排在東陽關為抗日政府收稅的巡警被人綁架,并將他殺害。僅僅過了兩天,停河鋪一個犧盟會干部突然失蹤,三天后發(fā)現被人殺死在東河地的一眼水井里。兩件事連起來一分析,大家一致認為是敵特干的。為了何公軫的安全,史紀言、康森奇商量找一個忠誠可靠又武藝高強的人擔任何公軫的貼身警衛(wèi)。兩人不謀而合地想到了一個人符合條件,他就是王家莊的康閨女。此人武藝高超,會使雙槍,當年鬧學潮時,曾經打敗過縣政府武教頭李彥慶,而威名大震。為了慎重起見,二人當下派康武岐前去王家莊找康閨女。見面后康武岐把史紀言、康森奇的決定詳細說了一遍??甸|女說:“縣里成立游擊隊,聽說二叔和你都擔任了要職,我本想前去報名??衫习秩攵詠砩眢w一直不好就耽擱下來。既然老史和二叔這么相信我,五叔又親自來請,我這就去。人活著就要為國家做點事。”說完,把弟弟叫來安頓了家事。隨即出村,二人上馬加鞭,飛一般奔到縣城。當天黑夜,史紀言、康森奇把康閨女介紹給何公軫。病再三囑咐康閨女要加倍小心,當好貼身警衛(wèi),除當好警衛(wèi)外,連何縣長的飲食及生活起居一并料理??甸|女牢牢記下。
黨組織與康森奇的一次重要談話
康森奇擔任犧盟游擊總隊副總隊長,康武岐擔任四中隊政治指導員,康家兄弟二人投身抗日武裝斗爭,擔當重任。接著,康閨女又擔任了縣長何公軫的貼身警衛(wèi)。這對于康家來說也是報孝國家的大好時機。他們兢兢業(yè)業(yè),忠于職守,夜以繼日地為黨頑強的工作著。
黎城縣共產黨組織相繼成立,引起了康森奇的認真思考。康森奇是1926年入黨的黎城縣第一個中共黨員,他要求恢復黨籍參加黨的組織活動,以便能更好的為黨工作。程劍、王謙、李大清和史紀言,經過再三商量,黨組織對康森奇進行了一次談話。主要內容是:在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情況下,各種成份十分復雜,為了更好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道抗日,康森奇以一個民主人士的面貌在社會上開展工作,要比以共產黨員身份活動更有利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瞪嬗淇斓亟邮芰它h組織的決定。
難忘的一九三八年
1938年3月初,犧盟會特派員趙伯庸召集學生會在西井附近各村動員募捐,可舊政府官員的科長們不理政務,反而游手好閑、打麻將、同時惡語傷人。在韓老吞等人的挑唆下發(fā)生了震驚太行區(qū)的西井事件,在整個事件發(fā)展過程中,康森奇、史紀言、王謙、李大清等同志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場危機化險為夷,何縣長感情沖動,險些釀成大錯,給解放區(qū)帶來災難性后果。
1938年3月下旬,王元令脫離游擊隊總部,帶領部分隊員跑到柏管莊另立山頭,自封為黎城保安隊隊長,對跟隨他跑去的人委以重任,韓老吞為參謀長,張芳芝為縣長,張貼布告和抗日政府分庭抗禮。并冒充三專署人員劫持縣長何公軫??瞪?、史紀言得到消息。一方面通知八路軍負責人李大清設法營救;一方面下令,讓鄭立格、鄭易鳳率領二中隊和公安游擊隊封鎖柏管莊通向縣城和西井的大路口,康武岐率四中隊逼近到柏管莊村外,形成兵臨城下之勢。三中隊控制孔家峧和曹莊,幾路合擊包圍柏管莊,一起解救縣長何公軫。在八路軍工作團犧盟游擊總隊李大清、何紀言、康森奇等同志的精心指揮下,何公軫縣長得救了,王元令大敗,跑到沁縣找趙學忠去了,一場發(fā)生在解放區(qū)的驚人災難轉危為安。
1938年3月15日——31日,史紀言、康森奇率領黎城犧盟游擊總隊450余人,配合八路軍一二九師主力參加了圍城打援的神頭嶺伏擊戰(zhàn)、響當鋪伏擊戰(zhàn),繳獲戰(zhàn)馬600余匹,砸燒敵汽車180余輛,打死打傷日軍14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罐頭、軍用物資很多,挫敗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激發(fā)了抗日軍民打敗法西斯的信心,大長了解放區(qū)軍民的志氣,戰(zhàn)斗中戰(zhàn)士們沖鋒在前,不怕犧牲、勇于殺敵的精神感動了副師長徐向前,有一位孔營長激動地說,這兩次戰(zhàn)斗的勝利也有你們黎城犧盟游擊隊的功勞。
1938年7月,八路軍首長為了鍛煉隊伍的作戰(zhàn)能力,決定讓黎城犧盟游擊隊拉到平漢線,配合八路軍打擊日偽軍。接到命令,何公軫因是兼職總隊長,留在地方,黎城犧盟游擊隊副總隊長康森奇和政治部主任史紀言率領四個中隊和特務隊,宣傳隊共500余人,經涉縣、陽邑東進到武安、磁縣彭城一帶出擊平漢線的敵人。
黎城犧盟游擊隊第一次走出縣境,第一次獨立作戰(zhàn),在敵占區(qū)破壞鐵路,割電線,襲擊敵人的小股武裝。到底割了多少電線,刨倒多少根電桿,運走多少根鐵軌,在公路上挖過多少個大坑等等難以統(tǒng)計,總之使敵人膽戰(zhàn)心驚,躲在炮樓里,小股敵人不敢出來為非作歹殘害百姓。老游擊隊員常講在破壞敵人鐵軌時,螺栓怎么也擰不開,急得大家滿頭大汗,后經請示康森奇副總隊長,他說“忘了告訴你們,鐵軌上的螺絲是翻絲,你認為是往下卸,其實是越擰越緊,必須向相反方向擰。”在康森奇的指揮下,隊員們一試,果然有效,破壞鐵軌的速度加快,大家都夸康森奇不愧為軍校畢業(yè)生,文通武曉。
冬冬橋是敵人平漢線上的交通要道,是由枕木搭起來的一座長幾十米的木質鐵路橋。經過多次偵查,摸清了敵人的活動規(guī)律,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康森奇、史紀言率領部隊轉移到冬冬橋附近,燒掉了冬冬大木鐵路橋,使敵人交通堵塞。后為防敵人報復,游擊隊躲在大山里休整。這個消息被河北民軍張蔭梧偵察到了,他想收編這支部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張蔭梧秘密包圍了白巖村。仗打得非常激烈,在千鈞一發(fā)的緊要關頭,一二九師皮定均團長率部隊趕到前來增援,黎城犧盟游擊隊才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瞪妗⑹芳o言緊握皮團長的手,萬分激動地說:“太謝謝你們了,不然的話,我們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1938年初冬,黎城犧盟游擊隊出擊平漢線后返回黎城,在李莊村休整??h長何公軫帶領縣政府人員帶著豬肉、白面,前來慰問出征四個月的將士們。
擔任縣政府武裝科長
1939年3月,在山西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發(fā)生了一件使國共合作逆轉的大事,這就是秋林會議??箲?zhàn)初期,山西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成立,形成國共合作抗日的大好局面,是與閆錫山實行聯共抗日政策分不開的。但是從1937年冬到1939春,閻錫山眼看著共產黨、八路軍以及山西決死縱隊在抗戰(zhàn)中逐漸壯大起來,他心中忿忿不平。他要解除共產黨領導的決死隊的武裝,將根據地成立的犧盟游擊隊改編為武裝自衛(wèi)隊,由他派人直接指揮。
1939年4月中旬,閻錫山派他的親信徐鈞來到黎城,他要撤去黎城犧盟游擊總隊的番號,改為人民武裝自衛(wèi)隊。原來的軍政負責人由徐鈞重新任命。面對復雜的局面中共黎城縣委在史紀言、康森奇、申維潘、馬壽賢、康武岐、鄭立格等人的大力協助下,閻錫山整編黎城犧盟游擊隊的計劃落空。徐鈞等人想用武力解決,游擊隊也擺開陣勢,準備還擊。最后徐鈞等人見事不妙,灰溜溜地跑了。
1939年6月黎城縣政府設立武裝科,康森奇不再擔任游擊隊副總隊長,改任縣政府武裝科第一任科長。黎城犧盟游擊隊由兩個隊合并為一個隊,簡稱縣干隊。隊長馬壽賢,副隊長申維藩,指導員康武岐。下設三個分隊,一分隊隊長樊子儉,二分隊隊長常清太,三分隊隊長張孝烈。接著各區(qū)也成立了區(qū)干隊,一區(qū)區(qū)干隊隊長徐步遠,二區(qū)區(qū)干隊隊長董保堂??h干隊、區(qū)小隊配合八路軍一二九師特務團在縣城周圍活動,騷擾敵人,攪得日軍日夜不得安寧。
康森奇遭受磨難
1939年9月,中共晉冀豫區(qū)黨委在武鄉(xiāng)縣北寺大廟召開代表大會,黎城被確定為區(qū)黨委實驗縣,分工領導是區(qū)黨委宣傳部長彭濤。隨著黨的力量不斷壯大,何公軫周圍的人越來越不適應抗日戰(zhàn)爭的斗爭需要,把他身邊的主要成員需要換成共產黨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決定在西井召開全縣村干部會議。這次行動由于事先準備充分,目的明確,講究策略,達到了縣委的預期目的。因康森奇和組織失去聯系,這次也以原科長的身份被撤職。
康森奇被撤職后,失去一切職務回家閑住。他實感冤枉,自己明明是個老共產黨員,可是又無端地被自己的組織開除出革命隊伍。于是他去太行區(qū)找史紀言,史紀言對康森奇說:“我已經知道你的遭遇,我會通知組織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的。”
1940年初,馬堅之任黎城縣長,受史紀言委托和縣委書記程式蘭再三研究認為:要恢復康森奇的職務必須找到自己的組織關系。1939年12月,長治還被日軍占領著,當年的同志戰(zhàn)友杳無音訊,去哪里找呢?就這樣,現實給予康森奇的只能是等待。對此,馬堅之縣長極為同情,對程式蘭說:“康森奇不能當領導,難道連抗日的任務也不能承擔嗎?”于是,馬堅之縣長調康森奇到朱家峧學校任校長,康森奇干得極為盡職盡力。
康森奇一支槍救了一村人
離卦道暴亂后,駐扎在長治和潞城的日軍,在崔琦、楊書魁等漢奸的帶領下,對黎城進行又一次的殘酷掃蕩,由于離卦道道徒的帶路,敵人這次掃蕩造成的損失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得多。
日軍從霞莊徑直往西,兵分兩路,一路走山頂,一路走山下。當莊頭村民發(fā)覺敵人時,突圍的時間已經很緊。村民顧不得許多,成群結隊向白巖寺西邊的大峧壕逃云,剛上山坡,發(fā)覺山頂也有日軍,村民驚惶失措不知該往那跑??瞪嬉搽S在逃難的人群中,看此情景,有戰(zhàn)斗經驗的康森奇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命令幾個民兵帶領群眾沿山根向大道口方向轉移,并讓群眾俯下身子以減少目標,村民們有了主心骨,跟隨民兵一溜向西跑去。日軍發(fā)現老百姓向西轉移就尾追而去,為了吸引敵人,康森奇只身持朝日軍開火,槍聲吸引了敵人,紛紛向槍響的方向包圍過去。康森奇地形熟悉,跳躍著朝村民轉移的相反方向邊打邊跑,在與敵周旋中不幸大腿負傷,他強忍巨疼,躲到一個石縫中,搜山的敵人幾次經過都沒有發(fā)覺,康森奇僥幸躲過這一劫。日軍退走后,鄉(xiāng)親們把他從石縫里救出抬到家里,請醫(yī)生為他治療。1942年春,一二九師衛(wèi)生部再次駐到西莊頭村,經過一二九師醫(yī)生精心治療,取出子彈,康森奇的腿傷才漸漸康復。
這次和日軍遭遇,莊頭村老百姓把他叫做白巖寺戰(zhàn)斗,或稱大峧壕戰(zhàn)斗。七十多年過去了,可康森奇同志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只槍救了一村人的英勇事跡至今還廣為流傳。1988年,筆者在同學王銳軍家蓋樓房看場時,還聽到王銳軍之父王泮良念念不忘康老師的救命之恩,當時王泮良跟康森奇老師在朱家峧學校念書時,日軍掃蕩,返家途中遇到一支槍救一村人的真實場景。
擔任抗日政府酒廠廠長
1940年春,由于當時的日本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和損失,加之許多從山東、河南逃難來的災民云集黎城,更使黎城人民陷入內外交困之中??h長馬堅之請教老農及有知識的飽學之士??瞪嫣岢鲛k個酒坊,以解燃眉之急。馬堅之縣長也考慮辦酒坊投資少,見效快,最大特點是不怕產品銷不出去。于是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康森奇。
康森奇將酒坊定在莊頭村的察昌院,親自請來望北村的段小旺,長垣村的老襯,北社村的董補書等技術人才。又找了十幾個大缸,幾口大鍋,到南關借了幾架蒸籠。緊緊張張忙活了半個月,就釀出了第一缸酒??瞪鎸⒌谝桓拙扑偷娇h政府讓馬堅之品嘗,縣長高興地說:“滿口清香,可喜可賀,成功了,除八路軍使用外馬上外銷。”
負責趕牲口外銷的是棗鎮(zhèn)人鄭計堂。他裝上酒缸,趕著大車,抄小路下了涉縣、邯鄲。來回五六天,掙回幾十元銀元??瞪嬉凰阗~,酒的利潤約為成本的一倍,酒坊有了前途,更加堅定了辦酒坊的信心。
酒坊的副產品是酒槽,是喂豬的上好飼料。大師傅是麥倉村的靳老計,他去買來幾頭殼郎豬,不到兩個月養(yǎng)成了大肥豬。馬堅之縣長親臨酒坊視察時,對此舉大加贊賞。下令殺豬兩口,并派人送到太行區(qū)領導改善伙食,李雪鋒等領導吃了豬肉,聽了匯報,非常高興。一致認為黎城縣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路子值得推廣。
康森奇不管在哪工作都兢兢業(yè)業(yè),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辦酒廠不但解決了縣政府的部分日常開支,而且還把釀出的高精度白酒提供給一二九師衛(wèi)生部,作為對傷員的消毒用品。1943年春,莊頭酒坊事業(yè)達到鼎盛。在這期間康森奇利用外出銷酒的機會,自扮商人多次到外地,秘密尋訪當年長治第一個黨支部成立時幾個黨員的下落,終于在沁縣第三專署,找到一個知情人。通過這個知情人,找到了當年成立支部時一個叫王魁生的成員,證明了他的入黨經過。
王魁生的證明信內容如下:1926年2月,山西省第四中學學生孫新,在晉城經太原地方執(zhí)委,宣傳部長周玉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孫新返校后,遵照周玉麟指示,在省立第四中學秘密活動,于3月先后發(fā)展袁致和、侯允立、康珍甫、王魁生入黨,同年7月在第四中學秘密成立了黨支部,隸屬于太原地方執(zhí)委。康珍甫黎城莊頭村人,原名康森奇。
康森奇取得如此珍貴的證明,自然非常高興。這證明不但為他澄清了自己的歷史,也為他以后的工作鋪平了道路。
擔任抗日政府秘書
1944年3月,經過黎城縣黨組織的多方努力,最終落實了康森奇的黨籍問題,恢復了康森奇的工作。二哥康森奇接替五弟康丕烈當上了縣政府秘書。當然,要論資格,康森奇要比康丕烈老得多,但作為一名老黨員,應服從組織安排,對此事康森奇毫無怨言,愉快地來到縣政府秘書的崗位上。當時,縣政府秘書就是辦公室主任,也行使副縣長職權,這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精兵簡政的歷史現象。對于這個工作,康森奇更是得心應手,把為黨工作的一腔熱情全部用在工作上,白天忙得顧不上按時吃飯,夜晚睡覺很少,節(jié)假日顧不上回家照看年邁的老母。
抗日戰(zhàn)爭已進入戰(zhàn)略大反攻階段,前方不斷有勝利的消息傳來,作為縣政府秘書,在那個年代,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根據太行區(qū)和一二九師首長指示在長寧村修建除延安以外解放區(qū)唯一的飛機場,晉冀豫在太行區(qū)南委泉召開第一屆群英會,各種安排、布置、招待、布兵、展覽及英雄們的名次等,作為縣政府的秘書,他的辛勞不言而喻,但康森奇都以驚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各項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稱贊和信賴。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黎城百姓熱淚盈眶,載歌載舞,縣政府更是忙得不亦樂乎,諸如:寫大標語啦,上街游行啦,如何組織群眾宣傳啦,作為縣政府的秘書康森奇更是通宵達旦幫縣領導處理各類事務。僅隔十日,又傳來了閆錫山侵犯上黨地區(qū),搶占勝利果實的消息。上級領導要求各縣積極支援前線,做好招收勝利軍和支前工作,作為縣政府的秘書康森奇不得不又進入超負荷的工作中。
康森奇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
長寧空運拉開了解放戰(zhàn)爭的序幕,上黨戰(zhàn)役打響了解放戰(zhàn)爭的第一仗,有力地配合了毛主席的重慶談判。戰(zhàn)役結束后,整個長治地區(qū)各縣除武鄉(xiāng)、沁縣外,大部分已解放,鞏固和擴大了太行根據地。緊接著,平漢戰(zhàn)役也勝利結束,河南焦作解放,使晉冀豫解放區(qū)連成一片。新解放區(qū)急需干部開辟工作新局面,太行老根據地義不容辭地抽調大批干部支援新區(qū)。康丕烈的二哥康森奇接到南下調令,前往河南省焦作市擔任副市長。
1945年11月,康丕烈調任長治縣民政科長,有一天,康丕烈正在辦公室處理業(yè)務,通訊員來報告:“黎城縣政府有個特急電話,請你親自去接。”康丕烈二話沒說抬腳就去,拿起電話“喂”了聲,對方立即回答:“我是董富彥,請你馬上回老家去,你二哥康森奇于昨日午夜不幸病逝。”這突如其來的噩耗猶如晴天霹靂,五雷轟頂??地Я易畛缇吹亩缛ナ懒?,康森奇是他政治上的帶路人,更是這個家的頂梁柱。以往康丕烈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難解決不了的,經二哥一點就通;在外面受了委屈,給二哥傾訴一番,經他一陣解釋就會雨過天晴;工作受到阻礙覺得心灰意冷時,只要二哥在跟前指點,又是陽光燦爛;在康丕烈成長的道路上處處離不開二哥的提攜與指導。如今二哥的突然去世,悲痛猶如泰山崩塌般地壓在心頭。眼前的現實無論如何難以接受,康丕烈急著追問,究竟怎么回事?縣長董富彥親自前來吊唁,沉痛地說:“幾天前,接到太行區(qū)調令,要康森奇報到河南省焦作市擔任副市長,家里也備好了交通工具——騾子,可萬萬沒想到在行軍路上出事,康森奇是因為突發(fā)腸梗阻而去世的。”聽到這里,康丕烈連連嘆氣:“這病如果在條件較好的醫(yī)院完全可以治好。”“是的,這種病,如果在醫(yī)院,只是一個不大的手術。但是一二九師醫(yī)院已經隨師部出發(fā),當地醫(yī)療條件太差,治不了,等我們去邯鄲請醫(yī)生時,康森奇已經到了彌留之際。”董富彥滿含眼淚緩緩地說。
入殮前,兄弟們輪留守靈,無比悲痛地談論著康森奇的往事。大哥文岐說:“森奇是游擊隊的副總隊長,他兩袖清風,唯一一點公家的東西是他隨身攜帶的那支手槍。”三哥滿岐說:“全憑那支手槍,那年如果不是二哥帶著槍,那大峧壕幾十人的性命可就全沒了。”大哥支岐說:“那年森奇被撤職回家,多少人為他鳴不平,但是他只是笑笑,親口對我說共產黨不會冤枉一個好人,組織上一旦澄清我的歷史,很快就會恢復我的工作的。他度量大,豁達,什么事也難不住他。”老四逢岐說:“二哥替縣政府辦酒廠,經手那么多米、面、高粱,在那大災荒的年代沒往自己家拿過一點。”老大文岐說:“正是因為他廉潔能干,才受到領導的重視和部屬的擁戴,不然怎么會選他當副市長呢?”三哥滿岐嘆道:“二哥壽命太短了,今年才剛交四十歲。”期間,全村百姓前來吊唁,家中不時傳來萬分悲痛的哭聲和抽泣聲,送走這批,迎來下一批,各相鄰村的生前好友得到消息也紛紛前來吊唁,悲痛籠罩了全村。
出殯那天,太行區(qū)和黎城縣政府都送來花圈和挽幛,縣政府各科,各區(qū)政府及康森奇生前好友,全村百姓,方八鄰村的生前好友滿含熱淚參加了追悼會。
縣長董富彥宣讀悼詞對康森奇短暫的一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意是:康森奇是黎城最早的中共黨員,是黎城犧盟游擊隊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近20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舍生忘死,勇于獻身,不計私利,廉潔奉公。他的死對黨、對人民、對解放事業(yè)都是很大的損失。最后,董富彥宣布:經請示太行區(qū)黨委,追認康森奇同志為革命烈士。
一位極具才華的革命干部就這樣不幸倒在共和國成立前的旅途中。康森奇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他的高尚精神和卓越業(yè)績卻永遠地激勵著后人。1946年黎城縣政府建造八年抗戰(zhàn)烈士紀念碑,康森奇(康振夫)的名字永遠銘刻在石碑上,永志紀念。
后記
筆者眼含熱淚,滿懷深情,利用很長一段時間,翻閱各種史料,走訪知情人,在紅色作家趙晚芹老師指導下,在黎城縣人大副主任、黎城縣八路軍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孫廣興的大力支持下,寫出了黎城籍保定軍校畢業(yè)生、黎城縣最早的共產黨員、黎城縣犧盟游擊隊主要創(chuàng)始人康森奇在20年革命生涯中的傳奇故事。在黎城這塊熱土上,像康森奇這樣的傳奇人物,還有很多,康森奇是他們中的優(yōu)秀代表,正因為有這樣一批熱血青年,血灑疆場,才能換來1937年11月18日太行山上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全區(qū)域完整執(zhí)政縣級人民民主政權的誕生,才能換來整個抗戰(zhàn)時期黎城始終紅旗不倒,燈塔長明,承受巨大擔當,發(fā)揮重要作用,作出獨一無二的顯著貢獻。才能換來八路軍大后方被服廠、兵工廠、飛機場、冀南銀行等諸多后期保障單位長期在黎城安營扎寨。
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被黎城八路軍文化研究會出版的紅色文化叢書所感動,特別是孫廣興主任、趙晚芹老師及諸多紅色文化愛好者,他們?yōu)榱肆私庖粋€細節(jié),澄清一段歷史,他們不畏嚴寒酷暑,更不管身軀老邁,上北京,到天津,赴唐山,吃飯找最便宜的,坐車找最便宜的,甚至過年過節(jié)都在路上奔波。更使人感動的是到寬幛山深山尋忠骨,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真是催人淚下、感人至深。
近幾年,黎城縣委、縣政府倡導紅色百村保護工程,這是非常難得的歷史機遇,因戰(zhàn)爭年代的幸存者已大都去世,再不搶救記錄,就會被歷史所淹沒。對于我們的前輩、英雄、英烈,我們應該永遠緬懷、歌頌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硝煙盡管散去,大地印跡仍在。黎城方圓千里的山川大地上,留存至今的抗戰(zhàn)遺址上千處,其中重要遺址500多處,遍布150余個村莊,原景呈現出一幅抗戰(zhàn)歷史的全景圖,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紅色遺址群”和“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zhàn)博物館”,這都無聲印證著黎城抗戰(zhàn)的歷史榮光。歷史不容忘記,記憶恒久永存。黎城這塊光榮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為堅持抗戰(zhàn)和贏得勝利承受的巨大犧牲、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做出的顯著貢獻,將永遠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注:本文轉載自黎城縣八路軍文化研究會、黎城縣檔案局編印的內部資料<黎城紅色文化叢書之十一>《民族之魂》,作者康寬烈。本刊轉載時文字略有改動,特此說明并向作者致謝!